中國發展互聯網+制造業的未來:打破企業邊界
點擊量:
發布日期:2015-07-27 10:35:11
中國發展互聯網+制造業的優勢,一是已經發展起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尤其在ICT產業中已經局部領先;二是市場規模巨大,發展前景廣闊;三是國家政策支持,已經出臺一系列的高新技術產業規劃。
在移動通信領域,華為、中興已經是全球領先的電信設備供應商,中國移動是TD-LTE標準的重要推動者之一,中國企業在這方面已經建立起自己的知識產權武器庫。在應用端,中國的移動互聯企業也已經取得全球領先地位。
中國制造業中勞動密集型企業仍然占據很大份額,未來提升空間很大。根據埃森哲的估計,若保持現狀不變,未來15年工業物聯網將為中國的GDP累計貢獻4970億美元;如果對工業物聯網采取適當的傾斜措施,這一數字將大幅提高至18240億美元。
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已經為制造業轉型升級制定多項支持計劃。2012年7月,國務院印發《“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將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大產業列為國家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并把物聯網、云計算單獨列為重大專項工程。已經出臺的“中國制造2025”,將互聯網和制造業的結合,作為未來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另一方面,發展互聯網+制造業的劣勢也很明顯。主要體現在國內企業工業自動化從軟件到硬件發展系統性滯后的局面沒有顯著改變。軟件方面,中國的工業軟件開發,特別是數控機床、機器人等工業級系統軟件開發的能力較弱,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較大,成為制約中國高端制造業發展的重要瓶頸之一。硬件方面,中國工業自動化的關鍵零組件仍然嚴重依賴進口,開發能力較弱,技術積累不足,成為制約中國高端制造業發展的另外一個重要瓶頸。
當互聯網+制造業提升到較高層次,將來,變革后的制造業、轉型后的工業經濟,大致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圖景?
首先,企業的邊界被打破,產品全生命周期中的不同生產和設計開發任務,在大中小企業中合理分配,協同生產。這種網狀結構是去中心化的,高度發達的互聯網、能力強大的云平臺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中小企業的規模劣勢。企業不論大小,誰有關鍵的創新能力,誰就可以成為產品生產全過程的組織者,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效率損失被控制在很小的范圍內。
其次,軟件硬件平衡發展。以企業級軟件為入口的硬件互聯網及機器上的傳感器為基礎,實現機器與機器、機器與人在云平臺上的實時交互,形成人與機器的社交網絡。例如,你的微信好友中不僅有熟人,還有自己的愛車和家里的中央空調。強大的計算能力配合豐富的數據,對產品從生產規劃設計到售后服務的全生命周期事先模擬,實物損耗被降至最低。
最終,新型工業經濟體系成型。這必然是一個大而強的產業系統:從上游的關鍵零部件、工業自動化系統、新材料,到中游的裝備制造、汽車、飛機,到下游的銷售消費,形成全面提升的高效產業系統。這也是“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產業發展方向,也是經濟轉型在制造業中的完成形態。